王洪增,一九五四年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一九七二年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现为该社国画研究室职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天性颖悟,博览群书,自学绘画,无一师承。擅长工笔、写意,题材广泛,画风清新,灵巧多变。他尤擅画鱼,笔下青鳞锦鲤神韵飞动,呼之欲出,寥寥数笔,神形毕现。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多种刊物上发表,并被《翰墨明珠》、《当代中国水墨画大展作品集》、《中国现代中青年画家名录》、《现代工笔画精选》等画集收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和被中外艺术团体收藏。九七年他出版了《王洪增画集》,九八年作品入选《全国百幅扇面精品展》,九九年入典《中国专家人才库》。近年来多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到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地进行艺术交流,所到之处,倍受好评。转益多师卓然成家中国画界历来讲究师承。人们谈论某位画家,往往先要摆一摆。他是哪位名家的弟子,倘若老师是位大师级的人物,这学生也就水涨船高,不仅有了自视高人一等的理由,别人也会自然而然地高看一眼,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谓名师出高徒亦如物理学大师杨振宁所谓:要想得诺贝尔奖金,就去找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做老师。可见,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从切身体验,都说明一个人要想成功,师承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遗憾,当我提起笔来为画家王洪增写这篇介绍时,却发现在师承关系方面,他给留下的竟是一片空白——我确实没有拜过老师。遥距数千公里,王洪增在电话中对我如是说:不是不想,是没有机会。我听罢怦然心动。是啊,一个出身于河北省吴桥县的农家子,正当求学的年龄又赶上60年代初的那场天灾人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使王洪增这一代人普遍的营养不良。而文革的风暴又阻断了中华传统文明传承与延续的渠道,更使他们求师无门。1972年,靠着幸运女神的一次偶然垂顾,王洪增考进了天津杨柳青画社,以其对绘画的酷爱和天性的聪颖,当上了一名彩绘工人,从此开始了其笔墨生涯。但是,以他在画坛如此低微的地位,要想求得名师指点,尚且很难,更遑论登堂入室了。当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也就等于找到了那条属于自己的别无选择的道路。他知道这条路很窄,很艰难,别人有师傅领进门,可以少走弯路,而自己却命中注定要从头摸索,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心血和辛劳。对这一切,王洪增认了。他仰起脸,对着面前的那扇画板,对着一代代民间画匠已经画了三百年的杨柳青年画所特有的大胖娃娃,细心地描画起来——这一画,就是20多年。20年后的王洪增已经在津门画坛自成一家,他以自己的勤勉、敏悟、灵透与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和世人的尊敬。他虽因时运多蹇0而无缘入名师之室,但这境遇却使他获得了转益多师的自由,甚至连他那在某些人眼中确属低微的彩绘工人的出身,如今也成了他在绘画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的一个反衬这,恰恰是画家本人应当引为自豪的。王洪增是一个以自己的实力跻上画坛,进而慢慢占据一席之地的画家。这在他那本并不厚重的画集中,记录着画家在茫茫艺海中踽踽独行的足迹。在他那一幅幅清新灵动的画作背后,其实蕴藏着超量的苦涩与艰辛——当各位朋友欣赏他的作品时,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这一点。读王洪增的画,你会发现,他并不是无师自通、横空出世的,我说他是转益多师,正是着眼于此。杨柳青年画毕竟是中国四大年画之首,是民间艺术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它对任何一个画家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库而对王洪增来说,每天悬肘运腕,勾勒线条,渲染色彩,成批定量地绘制具有很强程式性的年画作品,旁人或嫌其单调乏味,乃至枯燥刻板,而他却把它当成一项极好的基本功训练,长期沉浸其间,从中汲取了相当丰富的艺术营养。王洪增良好的造型能力无疑得益于这种日积月累的训练,他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显然也是源于杨柳青年画的民间画风。更重要的是,民间年画所特有的那种百姓视角和平民情调,早已不知不觉中渗入他的血液和灵魂。这使他在后来的中国画创作中,无论画什么题材,也无论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总能毫不费力地达到雅俗共赏之境。他笔下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时时显露出一种亲切温馨、平易近人的韵致。而这种韵致,或许是许多画家梦寐以求却未必都能达到的。我一向认为,在中国民间年画的大观园中,杨柳青年画是最具文人气质的。这是因为它虽然出自乡间,但却靠近城市,得以较多地吸收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从而与文人艺术拉近了距离同时,又因为靠近京师,且在清代同光年间打入宫廷,使其间接地汲取到宫廷艺术中所渗透出来的那种精致的文化趣味(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人趣味)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杨柳青的民间艺人们意识到:文人的趣味有可能为他们进一步打开城市的年画市场时,他们竟不惜重金,从上海请来了钱慧安等文人画师,直接参与年画的创作。这种演变历程,使杨柳青年画逐渐从农民的艺术,脱胎成市民的艺术,进而脱俗近雅,呈现出一种亚文人趣味。我以为,王洪增的艺术风格中,分明也打下了这种杨柳青年画艺术的印记。尽管他的画作,无论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已经与传统的民间年画相距甚远,但在其画中那种杂糅着几分文人趣味与几分市民趣味的独特神韵,无疑是属于杨柳青年画的。从这个角度讲,杨柳青年画绝对是王洪增的第一位艺术导师。王洪增擅工笔,近年更偏重小写意。其画路极宽,人物、花鸟、走兽、游鱼,无一不能,样样皆精。他私淑的范围极广,其小写意花鸟灵巧多变,分明得益于王雪涛和萧朗其走兽则显然是从津门名家刘奎龄及其子刘继卣那里取法王洪增以画鱼闻名,他的青鳞锦鲤,风姿绰约,栩栩如生,寥寥数笔,形神毕现。寻其渊源所自,远可接八大之遗绪,近可见津门画鱼高手刘止庸、王学仲之端倪。然王洪增之鱼入画,必作气氛营造与环境渲染,或以杨柳轻扬于岸上,或以红叶飘落于水中,或以荷塘映月,或以芦荻拂风正是这种种变化,使王洪增之鱼自成面貌。世人激赏,良有以也。天地万物,造化为师,这是无数画家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王洪增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他时时关注着四季阴晴对花花草草所带来的细微变化,细心体味着所有生灵带给他的生命信息。一旦有所感悟,立即形诸笔墨。那年在深圳,他看到荔枝公园的荷花,看到一位业余摄影家拍摄的荷花照片,立即心有所动,转天就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荷花画法。我正好目睹了这几幅新作的创作过程,由此直接感受到画家那种刻意进取、不懈求索的精神。我想,王洪增能从一个普通的彩绘工人,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的专业画家,大概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吧。王洪增生性腼腆,不擅言谈,尤其不善于谈论自己。有一次,我与他谈起听说画界有人将他称作鱼王,他立即满脸通红地说:那是人家跟咱逗着玩儿,千万别当真。咱算嘛鱼王,差得远去啦我赞成他的这种态度。我对他说,中国画家历来有专擅一类题材的传统,唐有韩干擅画马,戴嵩擅画牛宋有易元吉擅画猿,文与可擅画竹到了近代,徐悲鸿擅画马,李可染擅画牛,黄胄擅画驴,但却没有见到哪位大画家妄自称王。真正的大师绝不会把自己限定在其所擅长的那一类题材之中,倒是有些民间艺人总爱自封为这王那王,也有些商人出于经营的需要,总爱把一顶顶廉价的桂冠,戴在他们所中意的艺人头上。殊不知这顶王冠一旦戴上,那大帽子底下的头脑就会变得不再灵光了王洪增当然明白我的意思,他笑了笑,说:您放心,这个道理我懂。这次,他约我为他的个人主页写序,并且寄来了一批近作的照片。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他的画作思路更宽了,题材更丰富了,艺术品味也更高了。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他的近作中,鱼已经不再居于主流地位,更多的鲜活的生命已经呈现在画家笔下。这至少说明,王洪增已经将市井中人转赠给他的鱼王雅号(其实是个俗号),漫不经心地留在了自己艺术探索的半途中。因为他深知,在他面前,还有很远很远的一段路需要跋涉,需要攀登,现在还不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时候